690年10月16日,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,开启了武周王朝的篇章。为了这一刻,她在暗中耕耘了整整七年,期间做出了许多令百姓愤怒的决定。从先后废除了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,亲手铲除了两位儿子,接着在宫廷内部通过酷吏清洗异己,设置重重陷阱,制造了无数冤狱,借此提升了自己掌控朝政的权力。她还对唐朝宗室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,为的是消除一切可能的障碍,以铺平自己称帝的道路。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,她将许多亲戚引荐到朝廷重职,其中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都因其权势日益崛起,迅速成为了朝堂上的重要人物。
武则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,她不仅想登上帝位,更有意要建立一个世代相传的武氏王朝。武则天登基后,首先便将李旦降为皇太子,并为其更名为武轮。接着,她开始对武氏家族进行大规模的封赏,她的侄子和侄孙们有十几位被封为王,其中武承嗣被封为魏王,武三思则被封为梁王。在完成这些布局后,武则天召集李氏和武氏两族的成员,要求他们共同宣誓和睦共处,尽管所有人表面上应允,但每个人心中却各怀鬼胎。
展开剩余83%最初,武则天打算将皇位传给李显或李旦,只需要让继位者改姓武,她就能确保武氏的江山稳固。然而,这一计划遭遇了武氏一族的强烈反对,尤其是武承嗣和武三思,他们为了争夺储位,不惜对李旦进行连续的打压,导致李旦逐渐陷入了母亲的猜忌之中。
697年,酷吏来俊臣见武则天心意已决,认为她会将帝位传给武氏,便主动上报李旦、李显与太平公主勾结南北禁军谋反。来俊臣眼见能通过一举清除李唐后裔来博取武则天宠信,竟想直接铲除李显、李旦和太平公主。此时,李旦三兄妹联合武氏族王反击,通过揭露来俊臣的贪污腐败,最终使得来俊臣被武则天处死。
武则天的族人武承嗣和武三思,虽然一直不希望李氏家族再继续存活,但他们深知来俊臣此人危险,必须先行除去来俊臣,否则日后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权位,因此不得不与李氏一同合作。而这场风波后,武则天与李唐宗室暂时恢复了表面上的和谐,但这和谐并未持续太久。
698年,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衰退,武则天开始深思接班人问题。她迟迟拿不定主意,究竟是选儿子李显,还是侄子武承嗣。李显虽然是唐中宗之子,却软弱无能,早早被废除;李旦虽为太子,但缺乏主见,难堪重任。至于她的侄子们,尽管有些能力,但武承嗣和武三思只是依靠她的权力而得以升迁,长时间的权力斗争也让她看不下去。
然而,武承嗣和武三思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,特别是在武氏一族的特殊地位下,相比李旦和李显,他们的操作空间更大。于是,武承嗣和武三思加紧了对武则天的巴结,并通过张昌宗和张易之这对亲信,频繁向武则天献媚,推崇立武氏后代的好处。每当他们与武则天会面时,都会轻描淡写地提到:“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!”这一言论成功激起了武则天的兴趣,并开始偏向选武承嗣为继承人。
此时,武则天开始考虑意见较为稳重的宰相狄仁杰。狄仁杰忠诚于武则天,但心中仍然支持李氏家族。在一次会面中,武则天直接问他是否该立自己的儿子或侄子。狄仁杰深思后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复:“文皇帝栉风沐雨,亲冒锋镝,以定天下,传之子孙。太帝以二子托陛下。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,无乃非天意乎!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?”他的意思很直接:如果传位给子嗣,武则天不仅能在太庙中占有一席之地,而且能够确保皇位的世代传承;若传给侄子,历史上从未有姑侄共同祭祀的先例,这样的选择在世代流传上难以得到认可。
武则天虽然听不进去前半部分的长篇道理,但后半段直击了她的内心深处。狄仁杰巧妙地提醒她,若是立侄,自己的名字可能永远得不到后人的敬仰和祭祀,这显然是她无法接受的,于是她再次决定立子为继承人。
当武则天开始重新接触李显时,她得知百姓依然支持李氏家族。尤其是在一年冬季,武则天发布征兵令,却没人响应,有人传言说李显已被派去视察,这一谣言迅速传播,导致民众蜂拥而至,报名参军,场面异常火爆。此时,武则天终于意识到,李唐仍是百姓心中的希望,若将帝位传给武氏,恐怕不但江山不稳,百姓的支持也无法持久。
为了安抚民心,武则天决定将李显秘密接回京城,并在数月后废除李旦的太子之位,改立李显为太子。此举使她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,心里也松了一口气。然而,李显的即位并没有带来完全的安宁。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,李显选择通过联姻的方式加深与武氏家族的联系。他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,幼女安乐公主则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,这一系列婚姻安排既能巩固自己的权力,又让武氏家族与李显的关系再次亲密。
然而,事情并未按预期发展。武则天年事已高,且身患重病,朝政逐渐落入了二张手中。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,二张不仅通过对武三思的操控,渐渐改变了武则天的继位判断,还联合朝中大臣魏元忠等人,对李显进行排挤。武则天与李显的母子关系也随之愈加紧张,武则天开始考虑废掉李显,改立武三思为太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